主要是经济利益,新世纪的奥运会几乎都是亏本的,而世界杯却能赚很多。
举个例子来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预算为100亿美元,当时巴西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最后不得不通过该国筹集资金来解决其资金短缺。
巴西的下场给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奥委会敲响了警钟,因此,国际奥委会宣布2024年和2028年的奥运会只在发达国家中举办。
更尴尬的情况相继出现了。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的准备之中,然而接下来的2024年和2028年奥运会面临着无国竞争申办的尴尬局面。
决定申办奥运会之前,发达国家在财务控制方面必须有严格的计划,如果申办国的经济状况不好,也不敢轻易出价。
奥运会规模巨大,效率低下,奥林匹克28大项目加上数以百计的小项目,至少需要30多个场馆。一个城市的体育场所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场馆都面临着无法有效使用甚至废弃的问题,这种巨大的浪费也使奥运会在世界上名声不佳。
而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数以万计的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游客的到来,可能给城市的交通、安全、住宿等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严重扰乱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反观世界杯,它虽然要求每个城市都必须建立一个特殊的足球场或大型田径场作为比赛场地,但是相对奥运会来说,这负担小得多的多了。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本身已经配备了标准的足球场,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维护和升级,付出很少的代价,就可以达到世界杯申办的条件。
另外,世界杯几乎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
02
世界杯到底赚不赚钱?
一项调查显示,足球产业是世界第17大经济体,其年生产总值达5000亿美元,超过了不少国家和地区。而世界杯又是足球经济中最为耀眼的一颗“皇冠上的明珠”。凭借以世界杯为代表的各项重大赛事,对主办国而言是撬动消费的一根非常有效的杠杆。
1998年世界杯之前,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负值。但是在世界杯之后,特别是法国历史性的夺冠之后一年时间,法国的GDP转负为正,增长了4%。
2006年世界杯让德国获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达到了惊人的200亿美元,而他们为世界杯总共的投资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赛之前,很多南非人抱怨政府花几十个亿去修建体育场。但是赛后,南非财政部长宣布世界杯为南非带来了约13万个工作机会,49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一系列的数字显示,世界杯后南非经济走向了明显的复苏。
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上座率达到近20年的最高水平,国际足联在巴西世界杯上的收入也创新高,达到45亿美元(约合280亿元人民币)。
说起举办世界杯能提振经济,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1986年的墨西哥了。
当时墨西哥的经济正是萎靡不振的时候,萎靡到墨西哥对国家债务都要耍赖,然而1986年偶然闯入的世界杯球赛拯救了墨西哥。原本要在哥伦比亚举办的世界杯被放在墨西哥举办,出人意料地让国内投资的信心得到了恢复,居民消费得到提升,经济出现了反弹,墨西哥城市化突破50%。
当然,并非每一届世界杯都能大赚。赛事对主办国的经济拉动有高有低,特别是用GDP的增长来衡量的话,举办国的经济获益看上去并不大。
比如,1994年美国经济增长1.4%,1998年法国经济增长1.3%,2002年韩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分别为3.1%和0.3%。
如果用投入产出比来算账的话,倒也没有赔的。
1998年法国世界杯,投入15亿美元,产出25亿美元;
2002年韩日世界杯,投入65亿美元,产出346亿美元;
2006年德国世界杯,投入93亿美元,产出267亿美元;
2010年南非世界杯,投入43亿美元,产出120亿美元。
03
中国办世界杯还远吗?
虽说每届世界杯的举行都让国际足联赚的盆满钵满,但这个有200多个国家上交会费、号称最赚钱的非盈利组织还是亏了!
根据4月8日国际足联(FIFA)公布的财政报告,2016年国际足联亏损3.69亿美元,是2015年1.5亿美元亏损的两倍有余,着实让国际足联头疼不已。
这份财政报告显示,去年国际足联总支出达到8.93亿美元,而这花销包括了为兑现因凡蒂诺在竞选时所承诺的,提高各大洲、地区以及国家的分成,国际足联下属各足协可以从每届世界杯分得500万美元。
此外,为了应对美国、瑞士方面关于国际足联贪腐的调查,国际足联投入高达5000多万美元。再加上前主席布拉特投资的足球博物馆和苏黎世市区酒店等工程,使得国际足联同样亏损了5000多万美元。
不过财报认为,国际足联的财政目前仍处于健康状态,并自信地认为自己会在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周期获得财政上的翻身,计划在2018年世界杯年间,通过各方面的广告收入及品牌赞助等获得40亿美元的收入,从而达到的净利润10亿美元的目标。
但国际足联在俄罗斯世界杯的赞助销售上却进展缓慢,在他们目前公布的34个赞助商项目中,尚有24席没有售出。一方面,贪腐的丑闻直接导致了顶级赞助商流失,比如不再选择续约的索尼公司和阿联酋航空。
有意思的是,这对于想要接近体育产业上游资源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反倒成为了机会。要知道欧洲杯、世界杯的赞助商都有相对固定的圈子,若非不是国际足联主动抛出橄榄枝,中国企业很难融入。
就在去年3月,国际足联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总部宣布:万达集团正式成为国际足联的合作伙伴(FIFA Partner)。
在万达集团之前,国际足联的顶级赞助商只有5个,分别是阿迪达斯、可口可乐、GAZPROM(俄罗斯天然气)、现代起亚和VISA(维萨)。
赞助序列中最顶端的就是合作伙伴(FIFA Partner),将享有世界杯、联合会杯等国际足联一系列赛事的所有赞助权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中国想要申办世界杯,万达集团肯定会提供战略性帮助。
据国际足联的声明,万达集团成为其顶级赞助商后,将获得今后四届世界杯的顶级赞助权限,分别包括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赛、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赛以及2026年和2030年的世界杯赛。
根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足球运动实行“三步走”战略,其中的远期目标包括“积极申办国际足联男足世界杯”。
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似乎也抛出了绣球:“中国是一个足球国家,也是一个经济大国,政府和足协都在努力推进国内足球的发展。中国有能力举办世界杯,当然,我们需要更多国家站出来申办世界杯,越多越好。”
从目前形势来看,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易地举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按照国际足联惯例,一个大洲不能连续举办两届世界杯。也就是说,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后,2030年将是中国举办世界杯的最近机会。万达集团与国际足联的赞助合同签到2030年显然也与之有关。
世界杯的投票权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只掌握在国际足联执委手中,而是在所有国际足联会员协会手中,而以万达目前的身份,可以助力中国申办世界杯。
点个赞鼓励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