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百度百科会挺身而出,作铁杆证明,它就有“爱新觉罗·胤禵”的词条,并写道“爱新觉罗·胤禵,又名胤祯”。
康熙的十四子胤祯,真的又叫胤禵吗?
2
清王朝皇家,自康熙始,按字辈命名,不仅规定了必用字,而且规定了第二字的偏旁。
康熙先后生子三十五人,存活下来的二十四人,名字首字皆用“胤”,第二字皆用“示”旁,如皇长子胤褆、太子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
康熙给十四子,取的名字为胤祯。从其康熙二十七年(1688)出生至雍正元年(1723),他用了胤祯这个名三十五年。
雍正元年,胤禛登基,为避皇帝名讳,除胤禛本人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即便是废太子胤礽,也被改为了允礽。(只有一个特例,就是老十三胤祥死后,雍正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改回“胤”,以示最亲密,以示不避讳)
老十四胤祯的名字更麻烦,不但首字要同众兄弟一起改,就是第二字“祯”也因与皇帝的“禛”谐音,也必须改。由此,胤祯就被改为了“允禵”。
这些,是没有经过康熙同意的。
但,雍正以后所刻印的史书,悉数避讳。《清史稿》虽为民国北洋政府编修,但行述康熙诸子的列传,也照例避讳。
至于“胤禵”,前字“胤”为康熙所取,后字“禵”是为避讳雍正,生拉硬拽,自不存在,却不料想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以及由二月河担任剧本首席策划的历史电视剧《雍正王朝》,都是创造性地给了康熙十四子胤祯或允禵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记住!
康熙生前,十四子名叫胤祯。
康熙身后,十四子改名允禵。
他从来就没叫做胤禵。
3
雍正为避讳,给兄弟们改名字,大费周章。
他的儿子乾隆,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形式主义者,但在名字避讳的问题上,要比乃父要大度得多。
乾隆的兄弟们,包括堂兄弟们,名字的第一个“弘”一律不改,顶多是最后一笔不点,形式还在。
对于儿子辈,乾隆在最后选定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后,改其名为顒琰,其余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这算得上一个经典,嘉庆帝的名字,因避讳改了皇帝的名字。
哈哈哈,今古奇观。
嘉庆以后,清朝皇帝和兄弟们的名字,排辈份的字,不再为避君王名讳改了,大家一起用。
因为,这些字还是有出处的。
乾隆某年新春,皇六子永瑢绘了《岁朝图》进呈皇祖母孝圣太后,乾隆在上题了一首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句,乾隆便选字“永、绵、奕、载”,作为后世取名辈字。
几十年过去,道光又在“载”之后选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在“启”字辈下选定“焘、屹、增、棋”四字。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溥仪这一代,大清朝就结束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